以舞为笔,熔铸初心使命;以艺通心,激荡时代回响。2019年,北京舞蹈学院开启了“那些故事”系列创作的征程。
原创中小型舞剧专场“那些故事”是以礼赞英雄人物、时代人物为主题的原创优秀小舞剧作品集锦。该项目参演人员分别来自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创意学院和附中,通过这些人物动人的篇章,展现陈望道、夏明翰、赵一曼、袁隆平、王进喜、黄文秀等人物的崇高精神。
创排“那些故事”是北京舞蹈学院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新探索、“三全育人”体系下学演创研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教学新形态。作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亮点,创排“那些故事”也是北舞人共同思考和践行“如何在新时代守初心、担使命”的生动实践,是创新探索形成的“艺术+思政”“舞蹈+思政”的教育新模式,是引导师生自觉将舞蹈专业学习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创作出一批有筋骨、有温度的艺术作品。
以舞为笔:在红色叙事中熔铸初心使命
为了将“那些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给观众,北京舞蹈学院调动了各专业力量。从选题策划到编舞排练,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师生们的心血。他们查阅大量资料,深入研究历史背景,力求在舞蹈中还原故事的真实面貌,展现革命精神的内涵。在排练场上,师生们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只为将完美的演出呈现给观众。
《半条被子》剧照
2024年,北京舞蹈学院原创中小型舞剧专场“那些故事”,获评“北京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A类(精品项目),并于2024年1月10日在北京市天桥艺术中心上演,7月16日至18日期间又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专场演出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上演,收获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与好评。
多媒共振:让英雄精神在传播中触达人心
“那些故事”的影响力超越了舞台边界,通过“线上+线下”立体传播,展示了英雄人物、时代人物的精神气质。心之源艺术康复服务中心创始人、2020年度北京榜样人物李辉在观看演出后说:“我是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一名舞者,现在也是坐在轮椅上的一名舞者,希望自己在残疾人群体当中发挥北京舞蹈学院传承下来的精神,带领更多的残障朋友进行革命题材的创作,讴歌我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支持和关心,展现残障人士的新时代精神面貌。”在社交媒体上,“舞剧里的英雄故事”话题引起热烈讨论,网友留言:“原来红色教育可以这么‘燃’!”这种“艺术化传播+情感化共鸣”的模式,让英雄精神从校园走向社会,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大道薪火》演出剧照
三位一体:在实践育人中书写青春答卷
作为“三全育人”的生动实践,“那些故事”构建了“实践课+必修课+公开课”的育人矩阵。参与创排的学生在实践课中淬炼专业能力,舞蹈演员在角色塑造中感悟红色精神,艺术管理学生在演出制作中践行责任担当;学校团委将其纳入必修课,组织学生观看录像、与主创交流,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面向全国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代表的公开课,则成为展示“舞蹈+思政”模式的窗口,推动育人经验辐射全国。
《大道薪火》的编导胡淮北说,舞台上晃动的煤油灯与电子屏投射的星火交相辉映,中国古典舞身韵与现代编舞技法水乳交融,共同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共同体。这部作品启示我们:真正的革命叙事永远指向未来,正如舞台上永不熄灭的星火,终将在一代代人的心灵土壤上绽放出新的光芒。
《母亲·赵一曼》的编导谭昊认为,“那些故事”的创作及演出,其意义远超舞台本身。它是一种教育的延伸,是艺术与思想的交汇,是时代与历史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青年学子的成长蜕变,看到了舞蹈实践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也看到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最后一封家书》男主角夏明翰的饰演者、创意学院2022级现代舞专业杨舜祺,在谈及塑造角色的过程时说:“每一次排练、每一次与夏明翰的相遇,都是一次心灵震撼。我开始明白,舞蹈不仅是艺术表达的方式,更是思想传承的重要途径。透过身体的温度,去连接那一封封写满信仰的家书,去重温那个时代舍生忘死的抉择——这是艺术高校学生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使命担当。”
这种将个人艺术成长与精神传承结合的经历,正是北舞师生的缩影。从舞台到讲台,从校园到社会,“那些故事”不仅是一场艺术展演,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当艺术与信仰共振,当青春与使命同行,每个舞姿都是对“守初心、担使命”的生动诠释。
未来,北京舞蹈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灵感,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