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184年)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骤然爆发之后,一直到280年孙吴被晋所灭天下重归于一统,这期间将近100多年的战乱历史正是我们广义上所说的三国时代。
《三国演义》海报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这个特殊的时代在我国24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绝对称得上是最为精彩纷呈的一个阶段。因为在这个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历史时期,魏、蜀、吴3大集团中所涌现出的人才数量,可谓是数不胜数。其中尤其是那些智慧超群的谋士,更是让后世之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诸葛亮剧照
譬如,蜀汉一代名相诸葛孔明;东吴大都督周公瑾;曹魏颍川荀氏中荀彧和荀攸;以及洞悉人心的贾诩;深谙时局的庞统;忍辱负重的司马懿等。正是因为有这么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同台竞技,才使得整个三国时代愈发光彩夺目。
周瑜剧照
不过,除了以上这些我们所熟知的谋士人才之外,事实上三国时期也有许多淡泊名利的高人。他们虽为世间大才却完全不屑于权术之争,反而是喜欢隐居于山野民间,通常我们一般把这一类高人称之为隐士。
司马徽剧照
而三国时期就有2位喜欢隐居于山野民间的绝顶谋士,他们二位虽说到死都不曾出山入仕,但是这两人对于三国历史的影响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于这2位隐士高人究竟有多厉害,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仔细的介绍一下。
首先,第一位是司马徽。
司马徽虽说是一位隐士,不过他在东汉末年的名气却是着实不小呢。据说,司马徽在道学、经学和奇门兵法等诸多领域皆有极高的造诣,世人更是尊称他为“水镜先生”(这个称谓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刘备剧照
事实上刘备能够挖到诸葛亮和庞统这2位智慧超群的谋士,便是得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推荐,而那句“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千古名言也正是出自司马徽之口。毫不夸张地说,若是没有司马徽当时为刘备指点迷津的话,他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谋划出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更别说要与曹操和孙权一起鼎立于天下了。
诸葛亮剧照
另外,司马徽还是一位与汉末的名士宋忠齐名的大人物。而且,汉末的名士刘廙和向朗都是他的弟子。甚至,就连诸葛亮和庞统也都曾受过司马徽的教导。
曹操剧照
据记载,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举兵南征的时候,刘琮投降之后曹操确实是想重用司马徽,只可惜司马徽在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总得来说,司马徽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其本人对于权力却似乎一直都不怎么感兴趣。
其次,第二位是胡昭。
胡昭字孔明,乃颍川人氏。虽然胡昭一生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乡野村夫(从未入仕为官),但是他却是三国时代一位了不起的隐士。曾经雄霸一方的袁绍和曹操都不止一次邀请过胡昭为自己效力,可他最终却一直都没有出山。
胡昭画像
据说胡昭幼时就已经修习过三坟五典,并且有着非常渊博的学识。而且,胡昭对于书法之道也是极为精通(以隶书最为擅长)。胡昭在当时的书法界中那可是和钟繇、邯郸淳、卫觊和韦诞齐名的人物,就连西晋著名书法家卫恒也曾这样评价过胡昭的书法造诣:“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而且,书法界也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的说法。
曹操当年任职司空丞相时,就多次招揽过胡昭。无奈胡昭只愿隐居于山野并无入仕之意,曹操自然也不好强人所难了。自此以后,胡昭便移居到了陆浑山开始教学收徒,而司马懿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拜入了胡昭的门下。
司马懿剧照
根据晋人皇甫谧所著的《高士传》记载,胡昭对于司马懿这个学生一直都十分看好,对其更是倾囊相授。而尽得胡昭真传的司马懿,最终也确实是成为了曹魏集团中流砥柱一般的人物。
综上所述,司马徽和胡昭2人一生虽无意于指点江山,但他们却分别教出了“卧龙”和“冢虎”两个如此厉害弟子。不得不说,他们二人确实称得上是三国时期真正的高人了。试想一下,如果司马徽和胡昭若真能出山的话,大家觉得这2位高人的实力谁将会更胜一筹呢?欢迎在下方留下您独到的见解,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