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10月31日电(闫惠卓)近日,易方达基金党委书记詹余引出席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苏河湾大会时以《全球资本市场展望:阶段分析、实用框架与借鉴规律》为题作主旨演讲。他指出,所有投资尤其是被动投资的底层逻辑,均建立在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上,这一前提已被过去200年的全球经济数据所验证,而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是创新。
全球市场格局:数据透视阶段特征
詹余引表示,分析全球资本市场时,核心数据以MSCI指数成分股的表现及相关指标为基础框架。从市场表现来看,今年全球股票市场迎来丰收年,即便回溯至去年,全球资本市场表现同样亮眼。若将时间周期拉长至15年,MSCI美国的平均年化回报率达14.6%,创下资本市场历史同期最佳回报水平。从可比维度出发,无论将时间周期进一步拉长至更久,全球股票市场始终为投资者创造了可观的长期回报。
若分析1987年至今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占全球总市值的比例变化,可清晰窥见各大经济体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1987年,日本资本市场占全球总市值43%,美国仅占1/3,日本资本市场规模一度超过美国。而新兴市场占比极低,仅1%—2%,许多国家甚至尚未建立成熟的资本市场,欧洲占比约12%—13%。
此后近40年间,全球资本市场经历了2000年IT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格局发生显著重塑:美国资本市场在90年代实现对日本的超越,2001年至2002年IT泡沫时期占比一度超过55%,当前占比已达2/3。与美国占比持续上升形成对比的是,其他多数国家和地区占比呈下降趋势:日本从40%以上降至当前的5%;欧洲曾最高达到1/4左右,如今仅余11%,与新兴市场占比持平。
詹余引指出,除涨幅与规模外,估值是衡量市场状态的核心指标,本次采用传统的市盈率(PE)进行分析。截至9月底,美国市场(基于MSCI指数成分股)平均市盈率为22.8倍。回顾美国过去20年数据,PE估值区间为7—8倍至23倍,当前估值已处20年高位。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估值情况各具特点:日本因盈利表现不佳,过去估值长期下行,历史最高PE曾达44倍,当前仅15.5倍,低于美国;欧洲估值波动相对平缓,当前PE为14.6倍,历史最高不足20倍,最低约8倍;中国市场(MSCI成分股)估值同样值得关注,历史最低约8倍、最高25倍,当前为13.9倍,而年初时仅10.1倍,年内累计涨幅约30%—40%。詹余引认为:“从估值特征可见,当前市场情绪更偏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对成长型股票的追逐意愿更强,这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之一。”
科技股迭代成为市场显著特征。詹余引表示,1985年至今美国股市十大成分股产业迭代痕迹明显,“MAGA7”中5家为近年新进入者,仅苹果、微软属于长青股。除MAGA7外,传统行业中仅伯通、伯克希尔・哈撒韦、J.P.摩根仍留在十大行列,足见产业与企业的迭代速度。
“这种迭代是否合理?背后是否存在规律?”詹余引指出,J.P.摩根数据显示,“MAGA7”对股市上涨的贡献度极高,2021年贡献33%、2022年56%、2023年63%、2024年45%、2025年45%。深入底层逻辑可见,这些公司之所以能显著拉动指数,核心原因是其盈利增速大幅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部分年份甚至实现 20%—40%的高速增长,股价上涨具备坚实的业绩支撑。
对于“美股是否存在泡沫”的疑问,詹余引引用橡树资本联合创始人马克斯的观点指出,泡沫时期通常存在三种典型误判:一是默认当前头部公司会永远占据领先地位,忽视后来者的替代可能;二是认为即便无法投资头部公司,第二梯队也能跟随受益;三是觉得只要某家公司有2%的概率实现100倍涨幅,就值得冒险投入。对照这三条标准,当前美国市场尚未进入疯狂泡沫阶段。
詹余引还提到,但需注意的是,历史经验并非绝对规律。市场常说“这次不一样”,既意味着经验可能被新趋势打破,也在提醒需持续完善认知。因此,从当前市场数据中提炼新启示、完善分析逻辑,比单纯套用历史经验更重要。
投资分析框架:聚焦长期价值核心
针对实用分析工具,詹余引提出“投资回报分解框架”,将回报拆解为公司业绩增长、估值波动、分红回购三大核心部分,若涉及国际投资,可额外加入汇率变动因素。
“过去15年数据表明,投资回报绝大部分来自盈利增长与分红派息,估值虽短期波动剧烈,但随着时间周期拉长,对总回报的影响会逐渐减弱,这是可总结的核心投资规律之一。”他进一步解释,市场短期波动既受公司盈利变化影响,更受投资者情绪、市场预期等因素驱动,因此常出现偏离合理价值的情况;但长期来看,市场会呈现均值回归趋势,最终向企业真实价值靠拢。基于此,长期投资的核心应聚焦公司盈利能力,短期估值波动更多属于市场噪音;同时,投资分散化策略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单一资产波动带来的风险。
市场规律启示:创新驱动增长信心
总结全球市场演变,詹余引指出,所有投资尤其是被动投资的底层逻辑,均建立在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上,这一前提已被过去200年的全球经济数据所验证。他还指出,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是创新。对投资而言,经济增长既是信仰,也是重要前提;而创新则是实现这一信仰的关键变量。
由此可形成闭环判断,当市场观察到企业创新活力下降时,对市场的估值预期会相应降低;反之,若创新动能增强,则会提升市场估值预期。詹余引表示:“今年的市场表现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诠释,尤其是中国市场,其上涨行情背后,体现的是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信心、对创新动能的认可。基于此,我们有理由对全球及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充满希望。”